唐朝历代皇帝分别是: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
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
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
懿宗李温,僖宗李儇,昭宗李晔,哀帝李拀。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
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扩展资料:
唐朝的国号是“唐”,原意是晋的古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 ?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唐朝全盛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
唐朝后期,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参考链接:唐朝-百度百科
历史上是否有晁盖等真人
巢姓,中国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因关羽而闻名全国,被大众熟知,目前在百家姓中排394位。关姓起源和来历主要有三:一是出自上古关龙氏,得姓始祖为关龙逢;二是出自春秋,以官名为氏;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一、巢姓起源和来历1、出自上古有巢氏
源于有巢氏,出自上古时期有巢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林木茂密,野兽很多,人类饱受侵扰,后来有个叫昊英的人发明了在树上构造木屋,从此人们在睡觉时就不必担心野兽的侵袭了。于是大家将昊英视作圣人,推戴他为部族首领,号称?有巢氏?,他的后代就是巢姓。
2、以国名为氏
巢氏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巢氏发源于巢湖,是以地为姓的姓氏。巢湖在安徽省境内,是我国名川大泽之一,它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殷、周时期,是巢国的所在地。春秋末期,巢国被吴国所灭,巢国的后裔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氏而姓了巢。
3、以地名为姓
夏王朝末期,夏桀是第十七代君主,他在位54年,虽然自身文武双全,但他荒霪无度、暴虐无道,后被商汤打败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西南)。后来,夏桀死在南巢,他的子孙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南巢氏、南勦氏、南剿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巢氏,少部分称南氏,世代相传至今。
4、汉化改姓为氏
另外,巢姓还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朝鲁图德氏,亦称鲁图孟和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在明末清初,该部族即开始冠以汉姓为巢氏、朝氏、晁氏、鼌氏、曹氏、乔氏等,属于取原姓氏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氏。
二、巢姓在百家姓排第几位巢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巢姓起源和来历主要就是以上四处,最早出自上古有巢氏,得姓始祖为巢父,目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93位,位于丰姓之后,关姓之前。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丰姓起源和来历,以及关姓起源和来历。
三、巢姓全国有多少人(分布)巢姓是一个中国罕见姓氏,它虽然起源早,但如今人口并不多,按照数量来排,排在全国姓氏第401位,占全国人口的0.00544%,约7万多人。今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北、广东、香港、山西、福建、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均有巢氏族人分布。
《水浒传》所写的晁盖,也可以见于其他作品中,但与《水浒传》中所写的大不一样。这个晁盖,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究竟哪个作品写得符合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呢?最早记载晁盖其人的是南宋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铁天王晁盖在宋江三十六人中排三十四位。他的赞词是:“毗沙天人,证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这四句赞词活画出一个天人般的铁铸大汉,但在三十六人中的地位却是很低的。这可能是接近历史上的晁盖的真实叙述。宋、元间作品《宣和遗事》中,记载了晁盖、吴加亮等八人智劫生辰纲的故事。说的是北京大名府留守梁师宝,差县尉马国安一行,送十万金银珠宝为蔡太师上寿。行至南洛县五花营田地里,撞上八个大汉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二、燕青等,为头的是郓城县石碣村的铁天王晁盖。八人用药酒麻倒马国安等,劫取生辰纲。事发后,官府追捕,郓城县押司宋江暗中向晁盖报信,八条好汉共同前往太行山梁山泊落草为“寇”。晁盖死后,吴加亮、李进义成为首领。宋江上山后,吴加亮等又推举宋江为梁山泊的首领。因为晁盖早死,所以排在三十六人中的最后一名。《宣和遗事》里的晁盖,虽然当过梁山泊的首领,但为时极短,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魏齐的时候,晁盖已不在其内了。《黑旋风双献功》、《同乐院燕青博鱼》等六种传世的水浒故事元杂剧,有五种叙说着晁盖事迹。说的是宋江杀了阎婆惜,迭配江州牢城去,因打梁山经过,遇着晁盖哥哥领喽啰下山,打死解差人,打开枷锁,救上山去,坐了第二把交椅。三大祝家庄时晁盖身亡,宋江才坐了第一把交椅。晁盖主持梁山泊的时间虽然比《水浒传》小说所写的短得多,但比《宣和遗事》所写却有长些。《水浒传》小说写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把八个好汉中减去秦明、燕青、增加了公孙胜、白胜、吴加亮、阮进、阮通改为吴用、阮小五、阮小七,地点由五花营移至黄泥冈,押运生辰纲的县尉改为提辖杨志,梁师宝改为蔡太师女婿梁世杰,晁盖的村庄由石碣村改为东溪村,造反的去向也有太行山梁山泊改为山东梁山泊。《水浒传》把晁盖排在天罡地煞一百单八将之外。罗贯中、施耐庵写的这个故事,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把杨志押送生辰纲和晁盖等智取生辰纲的矛盾,杨志与老都管及众军卒的矛盾,几条线有机地结合,交叉发展,使故事情节更生动,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成了《水浒传》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篇章之一。民间故事中的晁盖,却又有不同的情节。鲁西南民间传说晁盖、吴用等原在棘梁山占山为王。棘梁山又名司里山,位于梁山北约五十里。因为东平府派大军进剿,晁盖等乘机转移阵地,与梁山泊宋江的队伍合并一处起义大军。晁盖的义军转移后,官军一把大火,烧毁了起义军的聚义厅和粮仓。至今棘梁山东南角粮仓旧址。仍可扒出烧焦的粮粒。粮仓北面的聚义厅旧址,尚有一块巨石,巨石之上有几个石窝,是当年起义军插大旗的旗杆座。棘梁山北四十里处的石庙村,相传为当年的石碣村。郓城县的群众,都说历史上确实真有晁盖其人。清代初,梁山泊所在地的寿张知县曹玉珂写的《过梁山记》中说:“晁、宋皆有后于郓(城)。”至今山东郓城县西北晁庄村的晁姓人,自称是晁盖后裔,说郓城县的黄堆集就是当年的黄泥冈,郓城县白垓村就是白胜的家乡,白胜井至今尚存。黄堆集酒厂酿造的白胜酒,就是用传说中的白胜酿酒的古井水酿造而成的。晁庄属丁里长乡,有一百零三户人家,全是晁姓。《晁氏宗谱》记载的九世祖晁盍,他们说就是晁盖。因其造反,砍头入谱,即把旧时的繁体字“盖 ”字去“艹”头,就成为“盍”字。《晁氏宗谱》还记载五世祖晁补之(《宋史》有传)为元丰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国史编修等职,系郓城县晁姓的始祖。按晁补之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死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晁盍的兄弟晁彰,是金贞佑年间澹州都统,遭谗被害。晁彰子晁望死于大德三年(1299年),年八十三岁。那么他是生于公元一二一七年。晁盍所生活的年代,距北宋宣和年间已九十多年。这个晁盍不可能是与宋江同时代的人。《晁氏宗谱》有乾隆四十年、光绪二十四年和民国二十三年三种版本,关于晁盍的记载是相同的。 话本、杂剧、小说、民间传说中的晁盖各不相同。《宣和遗事》是话本记事,据余嘉锡考证是真假相半,至于杂剧、小说、民间传说愈演愈生动,离真人真事的距离也就愈远矣。究竟历史上是否真有晁盖其人,历史上的晁盖真实情况怎样,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本文来自作者[悦琳琳儿]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btudor.com/nbtu/1093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悦琳琳儿”
本文概览:唐朝历代皇帝分别是: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
文章不错《唐朝历代皇帝的先后顺序?》内容很有帮助